阅读:4764回复:0
关于乳腺癌筛查的一些争议
6月初,美国妇产医师协会(ACOG)颁布了一年一度的最新乳腺癌筛查指南。其中,就乳腺癌的早期筛查,比如自我检查、钼靶检查、乳腺癌高危等概念进行了更新与强调。
那么,美国对于乳腺癌筛查的意见,适用于中国吗? 其实,关于乳腺癌筛查的争议一直存在,尤其中国与美国在国情等方面的不同,使得如何使乳腺癌筛查有效,出现了不同的理解 争议1 乳房触诊自查有效果吗? 乳房触诊自查,也就是通俗意义上的“自摸”,是很多科普文章里都提到过的一个预防乳腺癌的方法。 但目前,现所有指南(包括中国指南中),均不推荐患者自己进行乳房自查。 因为,指南认为,自查不能降低乳腺癌的检出率和死亡率,反而由于过度检查,很容易错将正常乳腺和孤立性结节误认为是乳腺癌,导致恐慌,甚至导致过度手术治疗。 那是不是意味着女性在镜前的乳腺自查,就彻底不需要做了呢? 也不完全是。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名誉主委、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主任邵志敏教授就指出,在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将一些乳腺癌早期筛查项目列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相较于乳腺自查,钼靶可以发现自查还未能摸出的肿块和病灶。 “但是,反观中国,特别是偏远山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在未能全面普及推广钼靶或者B超筛查的情况下,乳腺自我检查对于自身发现一些乳腺癌‘信号’还是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邵志敏教授说,“乳腺自我检查的普及,也有助于女性乳房健康意识的增强。” 也就是说,在医疗服务齐全的大城市,女性可以借助定期的体检,比如钼靶筛查等项目,发现乳腺的异样情况,但是在医疗服务并不齐全的小城市,甚至乡村地区,通过自查,第一时间判断乳腺癌特有临床表现,如肿块、乳头溢液、乳房皮肤改变等,可以有效提高患者及时入院的检查率,确保第一时间进行就诊。 争议2 钼靶筛查可靠? 目前,临床上乳腺癌筛查有三种方法,分别是乳腺B超、钼靶以及核磁共振。 在美国版的乳腺癌最新筛查指南中,X线钼靶检查被视为目前最常用、也最有效的乳腺癌筛查。 当然,除了钼靶之外,MRI 和 B 超乳腺筛查也在临床广泛应用。 前者多用于疑似病例的补充检查及高危人群筛查; 后者多在我国基层设备不足地区,作为 X 线钼靶的补充检查。 对此,邵志敏教授认为,许多欧美发达国家指南中对于乳腺癌筛查项目的推荐,是基于他们所在地区的乳腺癌流行病学数据制定出来的,即乳腺癌患者70%以上是绝经后妇女。 但中国的国情是,乳腺癌的发病率呈年轻化的趋势。除了70~74岁是高发阶段外,诊断为乳腺癌的平均年龄还有45~55岁这一阶段,因此,比西方女性更加年轻。 如果说,对于绝经后妇女,钼靶筛查能看出个门道,那么,对于年轻女性来说,钼靶筛查效果有限。 因为,40岁左右的年轻女性由于乳房腺体组织较为致密,钼靶对其穿透力不够,较难发现早期病灶,而乳腺B超却能更好地“查漏补缺”。 邵志敏教授和其团队在编撰《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15版)时曾提出,乳腺癌筛查方式的选择应该兼顾经济社会效益和筛查获益比,尽管乳腺核磁共振筛查效果更好,但用于普通人群的筛查是不经济也不推荐的。 争议3 高危人群=基因突变+家族史? 目前,医学界对于乳腺癌的成因并未完全参透。唯一能肯定的是,在基因测序中,BRCA1/2两个基因的突变是导致乳腺癌的罪魁祸首之一。 一篇实验性文章显示,1万例 BRCA1、BRCA2 基因缺陷患者当其存活到 80 岁时,BRCA1 突变患者中 72% 会患上乳腺癌,44% 会患上卵巢癌;而在 BRCA2 突变患者中,这一数字分别是 69% 和 17%。 此外,如果直系亲属中存在乳腺癌患者,那也会被列入高危人群。 邵志敏教授认为,这种表述还不够全面。 其实,乳腺癌高危人群的定义是有个多维度的指标,不是只有简单的两个因素。“ 家族史只是有无遗传的一部分表现,没有家族史,并不代表没有遗传到易感基因。同样,乳腺癌易感基因也不只有BRCA1和BRCA2这两个。”邵志敏教授说,“除了基因突变和家族史,还有一些外因诱导的高危因素。” 在中国,邵志敏教授认为生殖和激素因素,例如月经年限长(初潮较早或绝经推迟),从未生育,初产年龄推迟,母乳喂养受限,均是影响乳腺癌患病风险增加的高危因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