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4039回复:0
用心接受自己也接受生活
电影《唐山大地震》搜救时救援队的人对徐帆扮演的妈妈说,一块水泥板压着俩孩子,这头是闺女,那头压着儿子,水泥板只能撬一头,撬闺女那头就压着儿子,撬儿子那头就压着闺女,救哪个你快点决定吧,只能救一个......
妈妈哭嚎着,两个都得救啊,两个都得救啊...... 救援人要等不及去救其他被困的人时,妈妈拽住他的腿,几乎是从嗓子眼发出的声音,低得无法再低的说,救弟弟,救弟弟。 被困在废墟里的小女孩,眼泪在沾满泥土的脸上冲成了一条深深的沟。 方登因此恨了很多年,妈妈也背负了半辈子的愧疚。 电影结尾处,方达从方登的墓碑下拿出一摞厚厚的课本,每一学期开学,都会有两份课本,有方达一份就有方登一份,妈妈对方登说,“我真的过的挺好的,我要是过的花红柳绿的就更对不起你了。” 妈妈要面对的痛苦是她必然该承受的,但她用32年的光阴里独有的救赎方式一直在还她欠给女儿的债,记得她喜欢吃的西红柿,搬一次家要反复的在心里给她将回家的路线讲上20年,所以才会有她在整部剧中都透露出的那种令人敬畏和佩服的感觉,她做错过但是她仍可以坦荡的活着。 如果电影里的妈妈换成一个堕落在愧疚里的女人,可能最后等不到方登回来,她就分不清眼前的世界是现在还是过去,她会用她期艾的生活拖垮她和儿子的生活,让一切变得一团糟。 一件事情的发生有其必然的因素,但是一件事情产生的影响却因个人的对待方式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结果,比如痛苦。 我们之所以会感到痛苦,是我们内心无法接受事件发生带来的结果,也可以说是我们对事件的归因出现了问题。 比如一个求助案例,一个十分优秀的医护工作者,她总认为自己优秀,其他同事都不如自己,所以和大家格格不入,部门主任位置空缺,她理所当然的认为从学历和工作能力上来看这个职位就应是非他莫属。 可是当另一位同事当上了主任后,她终于无法接受,而开始怨恨领导办事竞选不公平,觉得领导不重视自己,开始对未来工作没有任何希望,整日的焦虑,沮丧,情绪低落,失眠。 人类的心理都有一种社会需要感,这种需要促使了人类产生一种本能的根据信息线索等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这种判断的过程就是归因的过程。 心理学上对于一件事的归因分为内归因,和外归因,同时还分为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把内外归因同可控和不可控归因两两组合,就形成一个四种归因类型的象限。 内-可控归因; 内-不可控归因; 外-可控归因; 外-不可控归因。 案例中的求助者在外-不可控归因象限的范围内,她把所有的问题都归咎于别的做法不合理才发生的,同时还认为领导的重视就是她工作的希望,她把所有问题都推给别人,也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推给了别人,可是她的生活还是要她自己承担,于是痛苦就洪水猛兽般袭来。 地震后心怀愧疚的妈妈是在内-可控象限内的人,她并没有因为地震的外力或者救援队无法两个孩子同时救而怨恨,她接受这个事实,也接受女儿的离开出于自己的选择。 一切的原因都在她,她能更理智和淡定的面对震后的生活,承受痛苦,她接受她自己犯下的错,所以虽然生活难挨,但是最后痛苦并没有将她打败。 生活不如意,是我们常常忽略生活中那些有机会将生命翻盘的关键线索,面对人生难的那种感觉就像是被困在半山腰,上不动也下不来,那种感觉又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喉咙,无法呼吸。 其实,自己努力坚持,就可以体验一览众山小的感觉,用力清清喉咙,就可以吸入甘甜的氧气。 痛苦向来喜欢欺负逆来顺受的人,被动的忍受痛苦只会让自己陷在深渊中无法自拔,只有我们站起来,用优雅的姿态接受生活带来的苦难,用心接受自己也接受生活,才会走出泥泞,走出痛苦。 |
|